e39 530i, engine cooling system overhaul, the installation ......
備齊了相關零組件, 就等黃道吉日了 ......
同樣整組零配件, 拉到車廠待命中
小五準備上架
吹電風扇等待降溫中
卸下進氣箱與連結管路, 準備開拆
老闆手路很順, 轉眼就已拆下水箱護罩, 副水箱, 溢流管, 上水管, 風扇
拆下的上水管, 在連接節溫器端的下方, 已有長期滲漏狀況 ...... (按 : 這條是 2009 更換迄今, 一樣是 BMW 正廠件, 用了10年應該是夠本了)
露出來的水箱本體
換個角度看, 32mm 規格無誤
2009 更換上去的 Nissens 60648A 水箱, 用了 10 年, 如果不是名店換用的台製溢流管束問題, 應該還可以撐上個好一段時日 ......
漏下來的水箱水是漂亮乾淨的碧藍綠色 (按 : Mercedes 水箱精的顏色)
水幫浦皮帶跟普利盤還未拆下
水幫浦皮帶 & 普利盤已拆下
拆下的節溫器, 這顆是 2009 名店換的, 當初光零件不含工資就收了 $3,000元 的 BMW 正廠件
沒有滲漏痕跡, 但 O-ring 墊片已經差不多了, 加上開始有觀察到溫度異常的跳升記錄, 通通一起全套預防更換
咦? 正廠節溫器的 BMW Logo 呢?
遍尋不著 BMW Logo ...... !?
翻遍整顆節溫器, 只有 Wahler 標示 ...... ; 當初報給我的是 BMW 正廠件價, 也收了正廠件的錢 (剛比對過還保留著的工單確認無誤 ......) ; Wahler 無 BMW logo 的副廠件, 當時一顆應該 $1,000 以內, 花了三倍價格指定要換正廠件, 結果名店店家裝上去的是 OOXX, 唉 ......
節溫器的中軸長年泡在水箱水裡, 變成淺藍色 ......
外觀滄桑的水幫浦 (這顆是 2009 BMW 新竹中美原廠更換的 正廠件 (INA 代工, 當初連工帶料 $6,800)
至少這顆水幫浦有 BMW logo, 看來貴森森的原廠還是有它的基本誠信在, 唉 ......
INA, Germany, BMW logo 無誤
經長期高溫膨脹與擠壓, 已經變成 方形寬帶 的 O-ring ......
請下來的水溫二寶, 外觀看是都還正常堪用無異狀
這顆 INA 代工的 BMW 水幫浦 正廠件, 葉片一樣是塑鋼材質, 可以聽聽看輕敲起來跟 Saleri SIL 有沒有差別
水道口內部與周邊看起來都還算乾淨 OK
換上新的 節溫器 (Wahler) 與 水幫浦 (Saleri SIL), 亮晶晶 ...... ; 電子節溫器接頭線路 老闆也有細心用耐溫布膠帶重新纏繞保護好
卸下來的舊水箱, 外觀看是都仍完好, 除了溢流管接頭附近外, 沒有異常滲漏痕跡
翻個面看 (面對 車頭/冷氣冷排 的那一面), 水箱的底部積了一堆狹縫裡清不到的厚重積塵與落葉雜物 ......
這可能是從 2009 積到現在 ......
拆下水箱後的 冷氣冷排/自排油氣冷冷排, 順帶氣槍清理一番
這兩個冷排大致上還算乾淨 (按 : 沒事別動它們, 免得一動就會來討錢 ......)
新舊水箱比一比
提醒記得要取下圖中的這個橡膠墊 (Nissens 水箱包裝中沒附, 要從舊水箱取下)
新水箱安裝中
安裝固定到位


另一端是購買當下貼上的 代理商 東臣 標籤貼紙
拆下的風扇
BEHR 代工的 風扇離合器 BMW 正廠件, 用了 17 年多 ...... (按 : BEHR 字樣的對邊, 清楚刻印有 VISCO 字樣)
用了 17 年多都沒洗過清理過的風扇離合器, 辛苦了 ......
換裝新的 SACHS 離合器
SACHS 款沒有 VISCO 字樣 ......?
新舊比一比, 有留意到 BEHR 款在對稱位置有三個外加的配重片嗎? (按 : SACHS 款的沒有, 但改在預留螺絲孔位旁側的金屬葉幅間多設計了實心連結 ; 運轉平衡觀察起來看是都差不多, 各有巧妙)
背面照 ; 話說一切都安裝好後的第一次發動, 這新的風扇離合器, 掃出來的風量有嚇到站在旁邊的我 ......
開始反向裝回 水箱護罩, 副水箱, 溢流管, 上水管, 下水管 (含溫度感應器), 風扇
這是原本 名店安裝上去的 台式管束 (也就是造成此次溢流管接頭端滲漏的元兇), 還要繼續用嗎?
當然不, 改用回原廠款 德式夾鉗式管束
溢流管 與 管束 試裝 調整位置 (照片中接頭部位略有油膩感, 是因為塗抹了一點水箱精做預潤, 比較好安裝)
夾鉗固定後, 水箱護罩一次就輕鬆密合到定位, 不用再調整半天或怕擠壓到溢流管了 ...... ; 相較於之前名店台製管束硬上的手法, 唉 ......
裝上水箱護罩, 裝回風扇鎖緊後 的實拍照, 目測 風扇前端 距離 水箱 至少還有 10cm 以上 ;
換言之 e39 L6 的引擎室前端空間設計, 要裝 42mm 的水箱應該也還行 (不過還是建議凡事多留點餘裕, 不要逼到緊繃)
搞定上半部, 準備改從車底安裝副水箱下方的兩條水管
這張從車底往上拍的照片很清楚, 副水箱下方的兩條水管, 沿著水箱護罩的預留固定架, 往下然後轉彎延伸到車頭的另一側
一條連接到途中的小黑 (暖氣循環水幫浦) ;
另一條則是再轉彎往上往側與其他水管公母對接 (記得公頭端要補上 O-ring)
裝回進氣箱 & 再次檢查所有安裝組件
組裝完成 ~ 感謝老闆細心的手路
添加完水箱精, 開始試發動邊調整水量邊排氣
大整理完成後的第一次發動
持續發動測試中
咦? 又要頂高 ...?
原來是頂高車頭, 確保冷卻水可以流到引擎各角落, 並幫助水道內殘留空氣往前端 上水管的排氣螺絲孔位(相對最高點) 排出
然後就, 讓小五移動到車廠門口觀看藍田白雲跟綠油油稻田, 順道清洗冷排, 並持續發動測試 / 反覆排氣補充水量 / 觀察水溫 (約 20 ~ 30mins)
換下來的四條正廠件水管, 一條上水管用了 10 年, 另外三條用了 17~18 年 ......
靜靜看著風景的小五
大整理完 引擎散熱系統 的當晚, 就 深夜洗車場遇見小五 ...... ;
其實也沒多晚, 就趕 22:00 噪音管制前用完最後一次高壓水槍, 然後就一桶水慢慢打蠟 ; 但洗到整個諾大的洗車場只剩我們一人一車還自動關燈 外加 對面消防隊警報突然大響, 是有點可怕 ......。話說這車從買來到現在都是自己手工洗車, 一晃眼也洗了 171819 年多 不知道浪費了多少水資源 ......
大整理完, 洗得亮晶晶的小五。
心得後記 :
(1) 慎選零件, 特別是老車。
(2) 慎選零件商與幫你維修愛車的車廠, 不要迷信名店, 特別是老車。
(3) 地球會轉, 人心會變, 曾經值得信賴的店家也會變 ; 掏皮夾買單前, 還是要留著點心看仔細花出去的錢到底是買了什麼東西。
(4) 如果有幸能遇見手路順腦袋邏輯清楚的修車廠老闆, 在旁邊看老闆修車, 很有療癒效果。
(5) 引擎散熱系統大整理後的幾天, 要記得勤巡冷卻水位, 勤觀察水溫變化。
(按 : 剛換裝完與之後的前幾天, 熱車後不管怎麼開, 短暫怠速/市區龜速/高速公路/山路重踩油門 觀察水溫老是停滯在 96-98度 間不動, 不像以往會在 84 度 ~ 96 度間升降循環, 一度還懷疑是不適新的節溫器有問題或是新款改變了升降溫設計 ; 到第六天剛巧需要在路邊等人, 什麼都沒做只是原地怠速了約 40 分鐘之後, 水溫它自己竟然就開始 Low 80 ~ High 98度 間正常上下循環了......) ; 後來想想或許是新的 節溫器水龜 或 離合器風扇, 也需要磨合才能 大開大闔 收放自如 的緣故吧 ......。更換二~三週後的觀察心得, 一般市區道路正常行駛時水溫很穩定在 92 ~ 98 度間上下, 觸發開啟大循環時會下降到 80+-4 度上下 (目前正常行駛中有觀察到的最低溫紀錄是 76 度, 剛好是大循環開啟加上遇到緩下坡鬆油門沒塞車路段, 但僅觸及最低溫數秒鐘就開始逐步回溫), 最高溫約 97+-1 度, 但曾有觀察查到 max. 99 度, 一樣僅數秒鐘就啟動循環降溫) ; 高速公路 100-120km 間行駛則水溫大多會穩定在 97 ~ 88度間, 有開啟循環時會下到 84+-1~2 度左右, 除非是高速公路遇到塞車否則很少見會低於 82 度以下 (應該是刻意維持溫度節省油耗考量) ; 基本上都算是正常表現。
(6) 底下兩張 BMW characteristic map of thermostat, 對於了解 e39 車系冷卻水溫循環控制 vs. 節溫器啓閉作動 有淺顯易懂的說明, 看了可以打通任督二脈, 不妨細看。(如果看不懂? 就一樣多看幾遍就會懂 ......)
(7) 最後附上一張, 只有開過 e39/e38 (或相同世代) BMW 車系的人才會懂的 水溫表示意圖 ......